转自山西晚报
山西文物
晋城,古称州,位于山西省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晋门户太行首冲的美誉。因三家分晋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
晋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两万余年前,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遍布晋城大地的古代文化遗存,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示着不凡的历史。
本期的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带您走进晋城博物馆,通过一个总馆两个分馆,去领略古州的历史风韵。
一个总馆全面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
晋城博物馆位于晋城市凤台街与文博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占地面积方米,建筑面积方米,于2002年底建成开馆。该馆为家二级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013年至2014年,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馆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和展览提升工程。目前,馆内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三楼的晋城古代文明与四楼的晋城古代建筑艺术。二楼西展厅为专题展览煤铁之乡和民间瓷话。
■晋城古代文明展
晋城古代文明展区,展示了晋城古代独特的地域文化,由文明初起长之战盛世华章宋金韵致明清繁盛五部分组成。
说到晋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两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晋城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40余处,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塔水河下川西瑶泉遗址等,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一时期的遗址出土了许多细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此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则出土有石斧石铲石刀等磨光石器,以及加工过的骨器和类型多样的陶器。
在晋城的历史长河,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战末期,秦赵两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之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直接影响了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秦统一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之战战区范围波及晋城市五个县市区及长治市的南部地区,主战场长就位于今天的高市。
据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长之战遗址内已知的尸骨坑有18个。1995年对永禄1号尸骨坑进行了发掘,已发掘部分以头骨为统计对象,出土60个个体,以及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1件。另外还收集回出土于此坑的17枚刀币和1枚铜镞。在展厅内,有许多长之战遗址出土的铜镞铜戈铜剑等兵器,它们都是研究长之战重要的实物资料。
经历了汉唐盛世,宋金时期的晋城也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该展区的第二个亮点便是郝匠金墓。该墓发掘于2013年8月,为仿木构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五部分组成。墓室有精美的砖雕和壁画,其较为典型的样式有木隔扇门窗祥瑞动物花草侍女像二十四孝故事等图案。馆内展示的墓室为原样复原,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千年前晋城人的身后世界。
明清时期,晋城是一方的经济文化活动心,从洛阳经州至太原,商道空前繁荣,煤铁丝绸等商品名满天下,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地商人到州经商。经济文化的繁荣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等方面,因此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展厅有一组明代张光奎墓出土的彩绘琉璃俑,色彩丰富,种类有生活起居俑随行俑书僮俑管家俑轿夫俑牵马俑仪仗俑演奏俑等,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
人们常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山西,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上,晋城尤其突出。晋城文物普查登记有古建筑5447处,占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总量6601处的82.52。最突出的是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达到59座,占全总量186座的31.72,乎13,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从庙堂到堡寨从村落到民居,晋城现存古建筑年代久远类型众多保存完好,在全独树一帜。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主要分为四个展厅,走进古建筑州古寺庙沁河古堡寨和晋城古民居。
到四楼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仿古戏台建筑,它是根据高王报村的二郎庙金代戏台等比例建造的。该戏台是最早的戏台,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年,即1183年,比此前被认为是我最古老戏台的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还早110年。舞台用材硕大风格古朴,属典型金代建筑。在舞台基座正面右侧的一块束腰石上刻有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治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州很流行搬演戏曲,这与宋金时期市井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适相一致。
在走进古建筑展厅,展出了一些晋城边古建筑的模型,最大的亮点是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半剖视模型。该建筑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无补间斗拱,只作隐刻。斗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整个模型从台基梁架到屋檐,均采用纯木制作,采用‘半剖视’形式表现内部构造,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它的架构。张建军说。此外还有一些古建筑构件模型,如斗拱屋顶形式等,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建的精妙绝伦。
州古寺庙展厅以建筑模型和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古代州比较有特色的寺庙及寺庙里的装饰艺术。值得一提的是,该展厅还把高开化寺宋代壁画最精美的部分复制到了展厅,让观众可以距离欣赏。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保存在大雄宝殿内西北三壁,由北宋民间画师郭发绘制,以佛教经变故事为题,人物建筑并重,面积90方米。西壁壁画分三组,都是间画说法图,两侧画佛教故事,还有渔翁农夫织女官吏等各色人物,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以及器皿兵器刑具等各种物件,均为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沁河古堡寨展厅用辅图和3D影像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明朝末年沁河流域兴起的一批为抵御流寇袭扰而修建的类型各异的堡寨,有窦庄古堡皇城相府砥洎城郭峪古堡等。
晋城古民居展厅介绍的则是元明清三代晋城留存的古代民居以及民居的装饰艺术所包含的民俗文化。
两个分馆重点突出古建彩塑魅力
晋城博物馆下设两个分馆,分别是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和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
青莲寺玉皇庙均位于晋城市州县金村镇境内,于1988年同时被公布为第三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山西省文物局选出39处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省保单位的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青莲寺和玉皇庙又双双入选。同年9月9日,晋城市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分别举行揭牌仪式。
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位于晋城市城区南17公里的硖石山,分为上青莲寺和古青莲寺两座,相隔约为0.5公里。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四的山峰犹如出水莲花一样,故名青莲寺。古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下,由北齐名僧慧远法师于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创建,寺内现有宋代建筑藏经阁释迦殿罗汉堂地藏阁,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新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上,始建于唐太和年间,位于半山腰上,历代均有所增建。
该馆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古青莲寺现存的6尊唐代彩塑,它们是全仅存的三处木构古建寺庙内64尊唐代塑像的一处,另外两处分别在佛光寺和南禅寺。这6尊唐塑分布在弥勒殿,殿置宽大的束腰须弥式佛坛,坛上有大塑像6尊。为弥勒佛坐像,双足下垂踏着莲台,头盘螺髻,身着袈裟,曲眉大耳,袒胸露臂,双目下视,面相端庄慈祥,右手外举作说法印,身上的服饰绵软贴体,衣纹线条圆润流畅,是典型的唐塑风格。弥勒佛两侧为阿难迦叶两位尊者。坛前左右两侧的塑像,一边为文殊,另一边为普贤。佛像右前面,1尊供养菩萨侍于莲台之上,半蹲半跪,状态显得极其虔诚。6尊塑像,造型健美,体态丰盈,面相饱满圆润,衣饰柔丽贴体,都是典型的唐代塑像风格,每一尊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位于晋城市城区部13公里的府城村北岗,据庙内碑刻,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经历代重修。现存玉皇殿为宋建,成汤殿为金建,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占地方米,其本体面积3520方米,整体布局为长方形,四进落。晋城全市拥有历代彩塑600多尊,而府城玉皇庙就有300多尊,地位是任何地方都不可比的。尤其是后西廊庑内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是我现存元代道教彩塑的珍品,堪称‘海内孤品’。张建军介绍道。
二十八宿彩塑,根据风格推断可能是元代大雕塑家刘銮大师的作品。它们神态各异,形象不同,每一尊塑像的身旁都依附着一个动物。人物和动物相互交流感情,惟妙惟肖,拟人化地表现出了二十八星宿的独特魅力。彩塑形象的性别年龄性格人种服饰身份各不相同,艺术感染力极强,其创意和技艺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除了彩塑,琉璃也是玉皇庙众多艺术品的奇葩。玉帝殿是玉皇庙的主要建筑,整个屋面因用绿琉璃剪边而显得庄重辉煌。据金代碑石记载,该琉璃由晋城元庆村琉璃匠人李道真制作。比较特别的是,其屋顶琉璃正脊正面的饰物不是常见的龙凤或者芍药牡丹,而是二十八宿。这组琉璃原件目前在晋城博物馆的展厅展出。
镇馆之宝
晋城博物馆现藏文物两万余件,包括陶器青铜器钱币铜镜书法绘画玉器瓷器等19个门类,珍贵文物计740件,其一级6件,二级211件,三级523件。
接下,由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为大家介绍该馆的镇馆之宝。
昙始造像碑座
这件文物出自青莲寺上寺,通高32厘米,通长48.5厘米,通宽48.5厘米。石刻正面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雕刻一碑,赑屃碑座,额正刻圆拱形龛,两侧为螭龙装饰,内雕结跏趺坐佛,头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碑两侧雕弟子像,跣足立于束腰座上。碑面刻有64字铭文,为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二月癸未朔八日庚寅,藏阴山寺比丘昙始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今得成就,上为皇帝陛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入萨婆若海。其余三面线刻佛教经典大方等陀罗尼经的十二梦王经变图和供养人礼佛图。
时大彬制紫砂壶
这件紫砂壶于1987年出土于州县大阳镇陡坡村明代张光奎墓。
通高8.8厘米,通长13.5厘米,底径5.4厘米。胎面呈紫褐色,壶腹鼓圆,斗肩,腹以下内收,底。腹部置管状短曲流,壶柄呈耳环状。直口,有盖,盖钮呈扁圆算珠状,壶盖与壶身接缝严密,壶流壶口执把三点一线。壶底阴刻楷书款识丁未夏日时大彬制八字。
山西晚报记者 吕俊 南丽江 孙轶琼 通讯员 杨敬